联系人:陈经理:13395365635
联系人:张经理:ballbet贝博bb狼堡
电 话:0536-6217224
24小时咨询热线
新闻中心
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,阿桂率大军赴甘肃平定叛乱,大军刚一到甘肃,就赶上了连绵大雨,推进困难。
乾隆看着那份“甘肃连日大雨”的战报,眉头愈发紧蹙,而正是这一场“天降大雨”, 成为了五十多名甘肃官员的催命符。
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三月,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堪忍受朝廷的重压与偏见,率众起事反清、发动起义。
在杀死兰州知府、河州副将后,又乘胜追击,直逼兰州城下,经过一番殊死搏斗,兰州城内的守军损失惨重,几乎折损三分之一。
甘肃的官员们见状,心急如焚。他们深知,若再任由事态发展,兰州城恐将不保。于是,他们急忙向朝廷发出求援信号。
同时,他认为陕甘总督勒尔谨对这次起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并将其革职查办。
然而,大军在进军甘肃的途中,却遭遇了连绵不绝的大雨。泥泞的道路让大军步履维艰,无法顺利前行。
乾隆帝看着那份“甘肃连日大雨”的战报,眉头紧锁,心中充满了疑惑,暗自思量: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近年来甘肃干旱不已,怎么大军刚一进军甘肃就遇上了大雨?难不成这里面有什么猫腻?
于是,乾隆帝再次派遣密探前往甘肃调查。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后发现,甘肃近年来其实风调雨顺,就没有官员上报的什么“大旱”。
他表示,为摆脱现如今的困境,自己愿将多年攒下的四万两俸银全部用作兵饷,以解燃眉之急。
王延赞的这一举动,直接让乾隆疑心大起,当即派人彻查此事,这一查,竟查出了一桩惊天大案。
众所周知,甘肃地处西北边陲,土地贫瘠,经济落后,是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。加之连年的战乱及供应前线所需,老百姓是“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”。
当时,为了节约国库开支,朝廷特别准许以“捐监”来解燃煤之急。何为“捐监”?
“捐监”就是国民通过出钱或者出粮的方式来购买“国子监监生”,通俗来讲地说,就是花钱“买文凭”。
或许有人会问了,这种明目张胆的买文凭,不是在公然破坏社会秩序吗?国家真就这么允许了?
是的,确实是允许的,当然考虑问题,要从当时的方面出发。古代中国工商业不发达,税收有限。
如果再遇上个天灾人祸,或者修缮工程,国库不就更加捉襟见肘了?就这样,“捐纳制度”应运而生。
正如任何政策都有其利弊一样,“捐纳制度”也不例外,随着该制度的推行,各地官员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乾隆刚推行不久,就出现了地方官员贪污的案件,索性直接来了个“釜底抽薪”,叫停了一切省份的“捐纳制度”。
叫停这一制度对其他省份来说影响还算小,但对甘肃来说,说是打翻了饭碗的不为过。
这不行啊!这不能让眼睁睁看着老百姓受苦啊!最终,乾隆还是向现实低了头,特别准许甘肃“捐监”,开了甘肃这个口子。
可“捐监舞弊”的案件,不止是其他省份,甘肃也发生过,既然如此,前往甘肃主持捐监的,就必须得是一个清廉之人。
如若不然,老百姓们岂不是还要受苦?思来想去,乾隆将王亶望(浙江布政使)调往了甘肃。之所以选择他,原因有三::
首先,王亶望在甘肃任过职,相比于其他人,他更熟悉甘肃的情况,也更有经验;
其次,王亶望非常能干,乾隆对他的印象还算不错。的确,王亶望在甘肃任职时,以“清廉勤政、捐资兴学”为人所称道。
俗话说: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。”既然有一位清官父亲,那儿子多少也会受一定的影响,十有八九也是一位好官。
综合来看,王亶望是主持甘肃捐监的最佳人选,而王亶望也向皇帝保证,自己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甘肃工作,绝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。
世人常说,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,就连乾隆这等英明君主,也有看走眼的时候,这不,他在王亶望这件事上,栽了个不小的跟头。
因此,在王亶望的眼里,“买官入仕” 就如同市场上的买卖交易一般,既然是用银子换来的,那就得让它物超所值,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。
前文提到,王亶望“清廉勤政、捐资兴学”这的确不假,但这只是他仕途晋升的第一步棋。
他深谙“有舍才有得”的道理,愿意花些小钱去做些公益事业,一来可以捞取政绩,二来也能博个“清廉”的好名声,何乐而不为呢?
凭借着这种精明的手段,王亶望在官场上步步高升,最终坐上了浙江布政使的高位。结果正当他“回收成本” 之际,一纸调令却将他调往了别处。
对于王亶望而言,调往何处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无论在哪里都能捞到油水。但这次被调往这偏远之地,他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与不满。
他甚至怀疑,这并不是皇帝的器重,而是对他的打压与排挤,心中的怨念如同野草般疯长。
王亶望暗自思量:好,你不是让我主持捐监吗?那我就好好干出一番“大事业”来!
刚一上任,他就将自己的亲信蒋全迪调任兰州知府,负责捐监事宜。有了蒋全迪的助力,他的计划实施起来更得心应手。
当然,他也清楚皇帝并非易与之辈,为自己的“宏图大业”能够顺顺利利地进行,他首先去拜访了自己的顶头上司——陕甘总督勒尔谨。
王亶望是如何做的呢?他没有带上贵重的礼品,只是带了一些杭州的土特产作为礼物前去看望。
他向勒尔谨表达了希望两人能够携手共进、共同做好甘肃工作的意愿。而在此之前,皇帝已经私下里跟勒尔谨打过招呼,要他全力配合王亶望的工作。
勒尔谨听后自然是连连点头应承下来,表示捐监的一切事务都由王亶望说了算,自己会全力辅佐他。
忽悠完勒尔谨后,王亶望便与蒋全迪开始中饱私囊、大肆收取“折色”。他们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甘肃的百姓着想,实则却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。
何为“折色”?“折色”即将粮食换成银子直接收取钱财;而“本色”才是以粮食来换取监生的资格。
当勒尔谨得知此事时,气的他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,他厉声质问王亶望为何收取“折色”一事不与他商量就私自决定。
勒尔谨被怼得哑口无言。其实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完全向皇帝揭发此事。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:
皇帝已经明确说,决不允许再出现“滥收折色”的问题,如果再出现唯他是问。
再者王亶望对他一向毕恭毕敬从未有过什么逾越之举。他如果真这么做了,那岂不是翻脸不认人?
在权衡利弊之后,勒尔谨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而这一举动,也使得他从此与王亶望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。
前文提到,王亶望上任后,开始“滥收折色”,这种大肆敛财的方式,就会导致粮仓里空无一物。
但俗话说得好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甘肃地处偏远,土地贫瘠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。既然如此,何不将其变为事实呢?
于是,王亶望在向朝廷上报时,便谎称甘肃连年遭受大旱,颗粒无收,恳请朝廷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。
皇帝一听,这是“天灾”啊,谁能预料?谁又能阻止呢?更何况,王亶望在甘肃主政期间,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政绩,便批准请求
就连王亶望的上司勒尔谨也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那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,又岂能独善其身?
就这样,甘肃省内的大小官员们,狼狈为奸,几乎无人不贪,任何一个人都从中捞取了大量的油水。
如果有人想要洁身自好,那初期的王延赞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:王亶望在甘肃任职三年后,如愿以偿地被调往浙江担任巡抚。
而他的继任者,则是一位清官王延赞。刚一上任,他就发现了其中的端倪,便立即向总督勒尔谨禀报。
在与之交谈过后,王延赞这才反应过来,这俩人根本就是一丘之貉!他痛心、愤怒,为官之人,竟只想着大捞油水,而不为百姓考虑。
他确实想要举报,但他犹豫了。举报真的有用吗?王亶望现在可是如日中天,他们上下勾结,万一一口咬定是自己嫉妒王亶望而编造出的谎言,自己又该如何辩解呢?
思虑再三,王延赞决定按兵不动,不过上任后,他一改先前的“折色”,改为了“本色”。
这一举动直接触及了甘肃上下所有官员的利益,他们势必不会坐以待毙,全部消极怠工,不配合王延赞的工作。
王延赞的工作难以进行,收上的粮食也少的可怜,他这才明白过来,这块“蛋糕”动不得。
最终,王延赞也加入到了其中,成为了“贪官”的一份子。在他上任的第四年,就发生了上文乾隆因甘肃天降大雨,下令彻查的事件。
这一查,共查出了113为官员涉案,有56名贪官被就地正法,其余人员判刑的判刑、流放的流放。